11月22日下午,3044am永利在D2008举办了题为“Talking with Zhuangzi”的“琴园哲学沙龙”系列学术讲座,讲座由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授毕明安教授主讲,公司徐弢副教授主持,公司宋伟、庄威等老师以及部分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分六个部分进行。
在讲座第一部分,毕教授讲述了一个“中国逻辑对话”的故事,引出了庄子中“鱼之乐”的典故。他提出四个问题:中国古代思想中是否有独特的论证和分析形式?抑或独特的逻辑概念和理论?或者,中国的推理是否可以完全用现代逻辑形式,如命题逻辑和量词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这对我们如何解释历史文本有什么影响? 毕教授通过关注“鱼之乐”的对话,探讨这一典故的一些逻辑特征,以解释中国逻辑问题。
在第二部分,毕教授介绍了“中国逻辑问题”。他指出,今天的中文术语“逻辑”直到 1902 年才被引入,而翻译西方逻辑学和哲学著作的进程直到二十世纪之交清朝解体时才真正开始。一些中国学者试图证明西方逻辑学中公认的各种推理形式,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例证;另一些学者则决心区分“中国逻辑”的独特形式。接下来,他以墨家和名家作为例子,通过梳理这两家的内容,回答了中国逻辑问题。他指出,在类比推理中,涉及复合名称的单步推理起着重要作用,这正是中国论证的特点,而对这一点的反思是后来墨家工作的核心。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中对类比的使用,以及它们在其中被接受或拒绝,涉及分析和推理的形式,这些分析和推理形式并未被系统地编纂成册。因此,对现代逻辑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将隐含的东西明晰化。
在第三部分,毕教授围绕《庄子》中“鱼之乐”的对话,分析了其中的“视角主义”。他表示,视角主义的特点是认为,所有知识都是视角主义的,庄子是广义上的视角主义者,他没有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尽管在他的思想中,处处运用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论证来反对教条主义。庄子敦促我们认识到,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从而破除教条主义。鉴于这一思想的核心地位,毕教授把《庄子》的核心哲学观描述为“关联的视角主义”。
在第四部分,毕教授为方便后续讨论,详细介绍了理解“鱼之乐”对话中的6个关键词:游、鱼、乐、安、知、本。随后他指出,认识到中国哲学内部存在争议是非常重要的,惠施代表了中国哲学中分析性较强的一支,而庄子的思想是在对惠施一派的回应中形成的。对这个问题,毕教授先简要介绍一些广义的大陆哲学解读,他表示这些解释丰富了我们的理解。接着,毕教授阐释了他的观点:庄子本身并不是一个物种相对论者,至少在快乐活动方面不是。他可以认识到快乐的鱼类活动,就像自己快乐的人类活动一样并作为标准。他们的共同视角和鱼的“视角”在这种潜在的相似性的范围内相互敞开。
在第五部分,毕教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中国逻辑对话。毕教授对鱼之乐对话的分析,是以讨论中国逻辑对话所强调的中国逻辑问题为框架的。对话之间的平行关系实现了两个有联系的目标。他表示,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逻辑问题,鱼之乐对话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在分析庄子与惠施之间的争论时,中国逻辑对话提供了一个环境,使墨家逻辑和现代逻辑都能发挥作用,并在理解鱼之乐的对话中共同做出贡献。
在讲座第六也是最后的部分,在场师生积极向毕教授提问,就讲座涉及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结束后,徐弢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公司员工代表向毕教授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礼物。整场讲座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讲座最终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核: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