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进课堂系列讲座之九十九——哲学的美学之途
2020年11月2日,在3044am永利2008会议室举办了题为“哲学的美学之途”的线上讲座活动。此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经理、教育部国家级计划入选者特聘教授彭锋应邀出席主讲,曹元甲博士主持。公司党委书记戴茂堂也出席了此次讲座活动。参加此次讲座的主要是3044am永利2019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针对目前哲学界的发展现状,彭锋教授敏锐地发现,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哲学是“说不可说”,“思议不可思议”,但是这种“不可说”和“不可思议”通过概念阐释和逻辑推理是无法到达的,概念阐释和逻辑推理有其自身无法逾越的边界,一旦越过这条边界,哲学也就到达了它的极限。彭锋教授认为哲学研究的这种困境或许可以通过非哲学或更准确地说是非传统哲学的方式可以克服。他受到冯友兰先生“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分类、符号哲学家苏珊·朗格呈线性语言和再现性语言的分类以及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启发指出,诗性的语言或许可以抵达传统哲学一直无法抵达的地方,或许可以克服传统哲学力不从心的困境。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彭锋教授在讲座过程中为员工们展示了许多当代艺术品。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解读,彭锋教授认为当代艺术尤其是一些行为艺术在呈现某种莫名其妙经验这一领域某种程度上比传统哲学表现得更为优越。诗的语言以及某些行为艺术不是通过概念、定义等方法去规定事物,而是借助暗示、象征等手段让对象直接出场。
讲座后半部分的交流互动环节,员工们踊跃提问。问题集中在“如何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如何获得真我”以及“真诚与真实的区别”几个问题。针对这几个问题,彭锋教授作了详细的回答和解释。就这以上这几个问题,曹元甲博士作了一点引申,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活在某一种角色当中,而每一种角色都赋予了我们特定的义务,在履行这些特定义务、扮演这些特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因此所谓“真我”就是暂时从所有角色当中抽身出来所获得的一种状态;同样,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因此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其特定功能中现身,只有从这种特定功能中解放出来,事物才能呈现出其本来的面目,这就是所谓的“真物”。
最后,戴茂堂教授针对此次讲座作了总结,戴茂堂教授认为,彭锋教授的讲座至少传递了三个重要的观点。其一,讲座题目”哲学的美学之途”,寓意深远,指的是美学是哲学的出口或出路,有如张世英先生所说的哲学是境界学,是艺术哲学或美的哲学。二,哲学以逻辑分析为方法(正方法)解决不了哲学的许多重大问题,诗作为负方法恰好对于哲学有巨大的积极效应。或许,当代西方哲学看清了这一点,才表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与其对应当代中国哲学界叶秀山、张世英、邓晓芒还有彭锋都有明显的诗化倾向。其三,现象学与美学之间具有某种亲缘关系,现象学超越客观主义就是要达到美学的真物,超越心理主义就是要达到美学的真我。因为震惊经验,所以产生超越,回到事情本身。同时戴茂堂教授特别指出,目前哲学界对美学在哲学探究中的潜在作用还比较忽视,对美学突破传统哲学的研究范式的潜在力量还认识不足。在今后的哲学研究中我们要重视和挖掘美学作为方法论的维度。